火绳枪的诞生标志着从冷兵器向火器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战场的杀伤力,也改变了战争的战术布局。
1
火绳枪的诞生
早期的火绳枪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一个金属管(枪管)、一个木制枪托、一个装有火药的火药池以及一个点燃火药的火绳。这种设计允许射手用一只手稳定枪身,另一只手扣动扳机,实现更准确的瞄准和射击。大约在1450年左右,欧洲的火器研究者对火器进行了重大改进,发明了半机械式的点火装置——火绳枪。这种枪在枪托的外侧或上部开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一个夹子夹住用硝酸钾浸泡过的能缓慢燃烧的火绳。
火绳枪的点火机制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通过一根缓慢燃烧的火绳,射手可以点燃火药池中的火药,从而引燃枪管内的发射药,发射弹丸。这种点火方式相比之前的火门枪更为可靠,因为它允许射手在射击时保持稳定的姿势,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
(火绳枪)
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绳枪的设计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高效。火绳枪的点火方式从最初的纯手工点火转变为使用机械辅助工具,如蛇杆和扳机,这些改进使得火绳枪在枪体形制上淘汰了长杆木棒设计,转而使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枪托”。这样的改变不仅解放了原本用来拿点火物的手,还提高了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早期的火绳枪需要士兵在射击前手动点燃火绳,这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尤其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们发明了一种联动结构,使得火药池盖能在火绳夹落下时自动打开,提高了枪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火绳枪的枪管也得到了改进,以适应更高效的火药和提高弹丸的初速。
到了16世纪,火绳枪的结构已经相对成熟。穆什克特火绳枪长约1.8米至2.0米,重约8千克至11千克。这种长度和重量使得它成为一种需要支架才能射击的大型火枪。口径在23毫米以内,子弹重约32克至50克。这使得穆什克特火绳枪发射的铅弹可以达到56克以上,具有惊人的威力。
(穆什克特火绳枪)
穆什克特火绳枪的最大射程为250米,能穿透当时骑兵的盔甲。在100码外,它能够击穿防弹盔甲并杀死穿戴者,击穿400码外的普通盔甲。现代实验也证明了其威力,发射38克重的铅弹时,枪口动能达到了4444焦耳,并击穿了100米外2mm厚的钢靶。
穆什克特火绳枪的枪托设计允许射手以类似射弩的姿势抵肩瞄准射击,提高了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枪管上装有准星和照门,使得相对准确的射击成为可能。穆什克特火绳枪使用火绳点火机制,通过一个联动机括和火绳点火,使得射手可以稳定持枪的同时扣动扳机,显著提高了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火绳枪的战术编组
西班牙方阵是16世纪西班牙军队的标志性战术编组,由指挥官冈萨维·德·科尔多瓦发明,这种方阵通常由40个横列组成,每个横列的火枪手依次进行齐射后,会沿着排与排之间的空隙退到后排进行装填。这种编组方式使得火绳枪手能够保持连续的火力输出,即便在装填缓慢的火绳枪时代也能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
(西班牙方阵)
在科尔多瓦将军的战术中,火枪手和长矛手被混编成步兵团,每个纵队有1000至1250人,混合编有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这些人又编为5个连。这种混编模式使得火枪手在提供远程火力的同时,也能得到长矛手的近战保护。
1525年的帕维亚会战是西班牙方阵战术编组的一次决定性应用。在这场战役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军队在解救被法国围困的帕维亚城时,在兵力弱于敌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火枪的优势,以不到1000的伤亡歼灭法军八千余人,并将法军击溃,俘虏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
后退装弹战术的实施涉及到精确的队列训练和纪律。火枪手在齐射后,会有序地通过排与排之间的空隙退到后排,这样可以避免在装填时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这种战术不仅提高了火绳枪手的生存率,还确保了火力的连续性,使得敌军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
后退装弹战术还促进了火绳枪在战场上的火力密度。由于火绳枪手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避免火绳引发的火灾,这种战术通过有序的后退装填,减少了火绳枪手在战场上所需的空间,从而能够在相同的战场上部署更多的火枪手,增强了整体的火力输出。
火绳枪的普及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火绳枪的使用降低了军事贵族在战场上的优势。在火绳枪出现之前,重装骑兵是战场上的主导力量,而骑兵主要由贵族组成。火绳枪的火力使得骑兵的重装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变得脆弱,这削弱了贵族在军事上的地位。
其次,火绳枪的普及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火绳枪的易于训练和低成本特性使得大量农民能够迅速成为有效的战士,这改变了传统的军事动员模式。不再需要依赖贵族领主的骑士和士兵,国家可以更直接地动员和武装农民,这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现代国家的形成。
3
燧发枪的发明
燧发枪最早出现在16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转轮打火枪因其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以及在污染时不可靠发火的问题而受到限制。法国人马汉,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取消了发条钢轮,改为以击砧打击燧石产生火花的方式,来产生火星并进而引燃火药击发,这种改进大大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
(法兰西1777式燧发枪)
燧发枪的枪机原理是通过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扣引扳机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撞击式燧发机构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马汉的发明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因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了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国军队,并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燧发枪的出现解决了火绳枪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使用受限的问题,并提高了射击的可靠性和速度。与火绳枪相比,燧发枪不用担心潮湿天气弄熄火绳而无法击发,也不用担心夜晚燃烧火绳的光和火绳独特的气味而暴露目标。燧发枪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火器淘汰冷兵器的过程,16世纪,旧式的步兵方阵逐渐让位给更能有效发挥火力的线式队形。
燧发枪的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它的制造不需要复杂的钟表机械,只需要几小块打磨好的燧石片,这使得燧发枪在经济上更为可行,尤其是在大规模军事冲突中。
4
燧发枪的战术编组
燧发枪的普及推动了线列战术的发展和完善。线列战术,也被称为“排队枪毙”战术,其合理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指挥效率和火枪性能。在17-19世纪中叶,由于缺乏现代通讯手段,指挥官只能通过书信和声音发布命令。线列战术要求士兵待在指挥官声音能够传递的范围内,以确保每个士兵都在掌控之中,完成作战计划。
(排队枪毙战术)
当时的火绳枪和燧发枪性能有限,命中率低,即使在近距离内也难以保证精确射击。1810年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进行的测试显示,燧发枪在160码(约146米)的距离上,射击一块30米宽1.8米高的木板墙,命中率有50%左右,其中普鲁士1782式燧发枪的命中率只有32%。因此,士兵们往往需要在非常近的距离内开火,以提高命中率。
线列战术极为残酷,战争双方的士兵排成长长的横向队列,在欢快的军乐声中齐步向前,向敌人慢步走去。迎接他们的是一排密密麻麻的枪口,由于当时枪械性能不好,士兵们往往要走到仅二三十米的距离,再听命令开火。
5
刺刀的引入
刺刀的引入最早可以追溯到1640年的法国巴荣纳(Bayonne)。当时,火枪手在失去长矛兵保护的情况下,紧急将矛头插入枪口,以此作为近战武器使用。这一应急措施,标志着刺刀最初的诞生,而“刺刀”(Bayonet)一词也因此得名。
(刺刀)
早期的刺刀是直接塞在枪口里的,射击时需要拔下刀来,这种设计限制了火枪的射击功能。然而,到了17世纪90年代,卡座式刺刀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刺刀可以卡套在枪管上,不影响射击。这种改进使得火枪手在必要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长矛兵”,极大地增强了步兵的近战能力。
刺刀的普及,使得火枪兵一身兼二任,长矛兵很快从步兵编队中消失。这一点在17世纪末得到了广泛体现,欧洲各国军队普遍采用了刺刀,火枪兵因此具备了近战和远程双重作战能力。一位军事史学者评价刺刀的使用标志着中世纪战争的结束和近代战争的开始。
刺刀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作战方式的变化。装备了刺刀的火枪兵,在作战时可以先进行密集射击,随后上刺刀冲锋,使得步兵在战场上进可攻,退可守。这种战术的灵活性,使得步兵阵型变化增多,有效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
6
枪械制造工艺的进步
在15世纪和16世纪,枪管主要通过铁匠的锻造技艺制作而成。铁匠们将铁或钢加热至可塑状态,随后用锤子敲打并塑形,直至其符合所需形态。这种手工锻造的方法能够制作出长度和直径各异的枪管。为了进一步完善枪管,还会通过诸如镗孔等工序来优化其内部结构。
随着燧发枪的普及,金属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早期的枪械师采用了一种方法,在预先钻好的枪管上刻制螺旋槽。他们使用安装在方形杆上的切割器,将杆精确地扭成螺旋状。这根杆被放置在固定的孔中,当切割器在枪管内移动时,它会以受控的速率均匀旋转,具体取决于螺距。最初的切割较浅,每次通过时,切割器尖端都会扩大。刀片安装在木塞的槽中,逐渐用纸条填满,直到达到所需深度。完成这一过程后,他们将熔化的铅倒入枪管中,取出铅块,并使用金刚砂和油膏抛光膛线。
燧发枪的枪机设计更加紧凑,这使得枪械可以设计得更轻巧,便于士兵携带和操作。例如,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燧发枪普遍采用纸质弹药筒,这个改进使得子弹的携带数量翻倍,波旁王朝的每一名士兵此时都至少携带枪弹25发。定装纸壳子弹把定量火药和弹丸装入一个防水的纸制弹筒,使用时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使用纸壳子弹的燧发枪兵,射速可达到每分钟2-3发甚至更多,这使他们能够打出足够密集的弹雨。
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引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国、汉诺威、荷兰和奥地利组成同盟军,与法国争夺领土和影响力。1745年,丰特努瓦战役爆发,战役发生在图尔奈东南8公里处,法军由莫里斯·德·萨克森元帅指挥,而同盟军则由坎伯兰公爵威廉·奥古斯都领导。
在战役中,法军利用地形优势,在丰特努瓦村周边的小山坡上构筑阵地,布置了炮兵阵地、多面堡和壕沟等工事。法军阵地布置在丰特努瓦村四周的小山坡上,右翼以村庄为支撑,左翼为森林不利于大部队展开。
(丰特努瓦战役)
联军步兵在约翰·利戈尼尔中将的率领下,向法军中路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联军步兵大纵队在军鼓的节拍声中,举着军旗开始推进。当联军艰难地走上斜坡,发现自己正直面法军步兵队列,严阵以待的法军也列队向联军靠近。两军的距离仅30步之遥时,法军首先开火,但英军继续前进至30步距离才开火,瞬间造成法军重大伤亡,导致法军崩溃。
战役中,法军使用的枪支是法国M1717燧发步枪,这是法国步兵装备的第一种标准制式步枪,口径0.77英寸,约合19.68毫米,枪管长1776mm,全枪长2163mm。英军使用的是约瑟夫·法默1731年研制的燧发式步枪,这是1730年代英军实行步兵武器标准化以后,正式装备的第一款落地式长步枪,口径0.775英寸,枪管长1168mm,全枪长1570mm,全枪质量4.36kg。
丰特努瓦战役的伤亡人数是自1709年马尔普拉凯战役之后西欧最高的一场;法国损失了大约7000人伤亡,联军方面的损失则达到了12000人,其中还包括了不少俘虏。联军在法军不断地炮击下,英军的伤亡开始直线上升,最终在利戈尼尔的劝说下,坎伯兰公爵率军撤退。
此役之后,图尔奈在5月20日投降,至7月中旬,布鲁塞尔附近的迭戈姆,联军兵力只剩下3.5万人,不足法军一半。7月末,布鲁日和奥德纳尔德先后投降,法军已一脚踏在了荷兰西南角的门槛上。1745年9月,弗朗茨·斯蒂芬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宝座(即弗朗茨一世),但在战争中又经历了数场败仗,终于在1748年10月以《亚琛条约》结束了长达8年的血战。
